如果说2025年之前,出海还只是部分公司的战略选择,那在2025年,出海慢慢的变成了了一个全民性话题。
在国内市场的“疯狂内卷”和全球产业链重组的大环境下,出海慢慢的变成了2025年最大的确定性之一。
整体来看,中国企业出海的局面仍然有待观察,不过从战略层面上大家都开始认认真真思考出海中的问题。
一台电脑从电路板到电源,一台冰箱从箱体到蒸发器再到门封条,每个产品都牵动着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。
中国从“制造力为中心”到“设计力驱动”的切换周期还没有来得及完成,全球制造业的洪流已确定进入新的大峡谷。
2025年,在我们可能面临的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中,有一个确定性的因素就是特朗普再次上台对出海带来的挑战。
2024 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近万亿美元,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期不曾达到的数字。
与此同时,中国工厂又是这次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中被争抢的对象,中国制造又变成了各个国家最喜欢的“心头肉”。
在于中国需要有更多的产能,不得不在全球进行重新分布,而特朗普不过是影响这次分布中最显性的因素之一。
美国开始对中国加征10%关税,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征收25%的关税刚出台但暂缓执行。
然而,美国的制造业正在发生结构性的退化,很多制造能力已经没办法再重新生成。
以汽车生产为例,美国进口的3万美元以下的汽车1/3来自墨西哥,所以美国已经很难制造3万美元以下的汽车。
叠加一个基本事实,组装一辆汽车,美国工人的时薪是35美元,而在墨西哥时薪只需要4.5美元。
我们应该把特朗普看成一个极具不确定性的因素,但是我们现在更应该去重新思考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扎根。
在全球化1.0体系中,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制造的枢纽,大量的供应链在中国本土完成了连接,完成了货物的吞吐。
全球化2.0体系的局面是供应链正在全球进行分散重组,咱们不可以错失这轮全球化格局重塑中关键的卡位时间点。
跟日本和韩国早期出海不同,很多中国企业并不是链主,而是生产成品中的一个组件。
索尼、三星、LG 这一些品牌往往本身就是引人注目的巨大山脉,背后是连绵不断的小山丘。
韩国三星电子在全球一共有103 家核心供应商,其中有 27 家在越南拥有制造工厂。
链主是中国供应链出海的保护神,有了链主的牵引,供应链能力开始横向扩展,企业业务也更加多元化,形成一定的协同效应。
这里既有对成本黑洞的忧虑,也有海关、税务稽查方面的烦恼,还有难缠的工会和不肯配合的工人。
出海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大坎,而这些困难的源头往往是因为企业没办法建立一个良性的认知空间。
举个例子,我们觉得中国的效率很高,那么到了海外,泰国人总是告诉你慢慢来,墨西哥人5点下班就走。
当地的慢,已经构成了本土化机制,跟每个人的日常生活、认知、文化交流融合在一起。
所谓的入乡随俗,并不是简单看当地的生活小习惯,饮食上的习惯,而是关注这一个国家内部的驱动机制和运转逻辑。
同时,必须要做到合理的顶层利益设计,思考把价值链上的哪一部分留在本地,真正让当地人共同参与进来。
比如,奇瑞在西班牙建立工厂的时候,造出的第一辆车并不是奇瑞品牌,而是跟西班牙的合资品牌。
这样的利益设计会使企业在当地受到尊重,西班牙管理者也会把奇瑞的出海看作融入国民、融入社区的行动。
对于分散在全球的中国工厂而言,如何成为本地社区的公民企业,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能力。
一个优秀的跨国企业要有一种自省的意识,将公司形象与当地认知融合在一起。
工厂是出海行动的最大载体,但核心和根本是要完成从中国本土企业迈向跨国企业的思维转变。
某种程度上,这次出海也是改变企业组织架构,改变行政管理系统,改变企业心智认知的过程。
现在谈到全球化的跨国企业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日本的企业出海经常被拿来作为参考样本。
核心目的是有意识地去削减日本的贸易顺差,以应对当时美国政府对日本的打压。
在这种情况下,日本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商业系统,它就像看不见的季风,将企业舰队吹向蓝海深处。
它在致力于推动日本经济在各地扎根的时候,也将日本文化悄悄地渗透在这些国家。
在中国,日本商会采用商业化运作,通过会员收费的方式,提供一对一的商业咨询服务。
更为重要的是,它也是一个半官方的商业机构,能够面向当地政府,为企业发声。
在企业本地化的过程中,该怎么样对待“外派人员”的职责、生活与家庭,这样的一个问题不应该由企业自己解决,而是社会需要帮他们解决的问题。
无论是德国、日本,还是美国的跨国公司,在外派管理者的时候,家庭的完整和子女的教育是第一优先事项。
通常情况下,我们评估一个企业适不适合出海,能够最终靠两个30%模型来判断。
实际上,中国5000多家上市企业,整体的海外收入占比大概是11%左右——
所以当我们说真出海和假出海的时候,不是要去褒贬一个企业,而是鼓励企业去建立你的战略认知模型,对这次大出海的逻辑有非常清晰的理解。
对中国工厂而言,这轮出海已经变成了如何在这次全球制造业流动的格局中生存下来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看,关税贸易政策是出海的外部刺激因素,中国企业要从内部完成价值的重生,完成跟全球价值链的缠绕。
外资企业到中国来发展,适应中国文化和规则,中国无需考虑文化和规则的问题,只需要把技术能力提高,就能完成价值链缠绕。
这次出海本质上是改变企业性质的过程,原本不曾注意的文化问题、劳动力问题都会陆续展现出来。
也就是我们要从中国的本土企业真正变成一个跨国企业,全球化的尽头是本土化。
因为越南农村地区存在水压不足的问题,需要在二楼或三楼放置一个水缸,利用落差来为洗衣机增压。
海尔在滚筒洗衣机中加设了一个增压阀,小小的改进大大加速了滚筒式洗衣机在越南的普及,使得海尔在越南的市场占有率超越家电霸主三星,跃居第一。
中国企业需要认认真真地考虑这次出海的战略行动,不是简单的规避风险、减少相关成本,而是真真正正地成为一个全球化企业,在本地化的过程中获取最大的价值源泉。
我们需要用十年这样的一个时间周期来作为战略考量,而不是以一年、两年的战略调整以应对当下的风险变化。
“真出海”是企业构建了一种长期扎根海外的生存能力,而“假出海”是成本与风险考量的现实主义者。
因为此公司大多在做贴牌,只需要按照图纸批量生产,做好精益管理就足够了。
企业能否围绕地理空间、认知空间和价值链空间这三个维度考量,是“真出海”与“假出海”的分界线。
企业需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实体公司落地,而工厂、物流中心等资产则是基本的配置。
如果没有法人公司的落地,没有广泛的组织动员,没有精心筹划的工厂,那么这种出海基本还是销售驱动型。
2018 年以后,确定工厂的地理位置就不再只是技术性的成本问题,而是全球化的整体战略考量。
在全球化 1.0 的超级工厂时代,进入中国是跨国公司很容易做出的正确选择。
而在全球化 2.0 的分布式工厂时代,要离开中国去出海,就有很多的航路可以选。
其实对中国企业来说,全球版图到处都是黄金区位,这取决于一家公司的战略定位是什么。
你可能觉得坦桑尼亚很穷,实际上河北一家做电缆的公司,几乎垄断了坦桑尼亚的电力电缆市场,在那里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利润回报。
2023年A股上市企业去美国投资的是最多的,接近100多家, 而排在第二的越南不到60家。
当你觉得越南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背景,很适合中企出海时,蜜雪冰城在越南的利润已超越了所有的连锁茶饮品牌。
当你做的是电动工具配件,听说电动工具在墨西哥北部设厂的时候,自然也会跟随到同一个城市去,因为那里会有订单且订单价值更高。
对于企业而言,你要重新去分析自己的公司在价值链空间的位置,再去决定地理空间的选择。
回到黄金区位,具体到某个企业,不能用大概率的区位选择来作为战略行动的支撑点,而需要放在更细致的颗粒度和更广的维度上去考量。
因为中国这次“大出海”的“大”,不仅仅是指出海的规模大,而是指这一些企业相互之间会形成一种复杂的系统的涌现效应。
小米、OPPO在东南亚地区出海赢得的品牌信赖,产生的震荡效应也会传递到汽车,和后续比亚迪电动汽车的出海相互支撑,形成循环向上的过程。
比如,电脑供应链培养出的模具人才,对汽车产业的模具生产形成了支撑,这就是一个供应链的溢出效应。
【投资人说】正在组建超级投资者社群、超级创业者社群、超级读者群、超级媒体群等,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。
关注【投资人说】微信公众号,发送信息「进群」,与各行业精英直接交流,共同进步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老人架不住保险员“执着”,花6万给孙女买“上大学返钱保险”,发现到孩子80岁才能返完本金
男子在女烈士秋瑾墓旁小便,厕所不过百米远!杭州西湖:已经批评教育并行政处罚
杨瀚森21+9 洛夫顿遭驱逐&13+4+4+5失误 青岛力克上海取5连胜
乐魔发布第二代 DigitalLIZA 胶片扫描匣,售价 528 元起
绿米发布 M100 智能网关:Zigbee&Thread 双协议,售价 159 元